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主动脉硬化 > 动脉硬化用药 > 不生气,就不生病

不生气,就不生病



白癜风挂号 http://pf.39.net/bdfyy/dbfzl/151013/4709429.html
健康长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面对生老病死、苦痛轮回的人生,自古人类就有种与生俱来的梦想,那就是寻找到一种具备神力的药物,从而就能消泯生死,永葆健康。 两千多年前,徐福带领五百童男童女浮槎于茫茫大海之上,驶向传说中的海外仙山,为秦始皇寻找传闻中的长生不死之药。对于秦始皇来说,只要找到长生不死之药,他就能永远贵为天子,永远拥有四海、福泽绵长。然而,“上穷碧落下黄泉”,这位苦苦寻觅仙药、祈求长生的始皇帝,最终未能摆脱巨鹿沙丘一夜暴卒的命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滋补品的需求日益增大,再加上受众多商家大力宣传,经常听到身边人说人参好,有人说虫草好,也有人说吃灵芝好,还有人说石斛好。但作为一位从事二十多年药学服务的我,真说不出哪一种好,第一,个人觉得这些叫药材也好,叫食材也罢,本身没有什么好坏之分,说它好也只是对症而已。第二,在这些年来的科普教育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到药,只是落实在身或肉体这个层次上,很少能进入人的精神这个层次,而多数人的病并不在肉体上,而在精神上,因为药只能解决肉体方面的问题,解决不了人精神的问题。正如南环瑾先生说的:有药可治龙虎病,无方可治众生痴。传统的健康观也只是局限在“身(肉体)”这个层次,“心”这个层次很少触及,现在的健康“新标准”是身心健康。比如有个人嗓子上总觉的有个东西,咽也咽不下去,吐又吐不出来,然后到西医那儿去看,做了一溜儿检查,喉镜,甚至CT、核磁,做来做去,什么问题都没有发现,就让患者回家,但患者不满意呀,说我明明感觉嗓子这里堵个东西。再找中医看,中医认为患者身体是没事儿,但是心这儿有事了,有个名字叫“梅核气”,还有专门治疗这个病的药方叫“半夏厚朴汤”,是西医所说的神经官能症的一种表现。我过去一位同事就是这个病。记得我曾带她找我的老师看病,老师问:你吃饭它堵着你吗?我同事立刻眉开眼笑:嗯,吃饭没事。老师趁机说:如果真是长了东西的话,吃饭的时候就会吞咽不利。老师又问:你是不是经常生闷气啊?你是不是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儿症状就严重啊?她连连的点头,担心解除了,吃了半夏厚朴汤,病很快就好了,再没有复发。这个在行业叫“话疗”,有时候这个方法比吃药管用的多。我们再看“疾病”这两个字,共同点是“疒”读nè,会意字,造字本义是病人要卧床休养,临床上我们有这样的感受,感冒了好好休息就恢复的快。“疾”字的里面是个矢,矢是箭,有个成语叫“有的放矢”在甲骨文中它左边像个人,在他的胳肢窝底下有一只箭,像人中箭似得.矢是外来的敌人,外来侵害。如细菌、病毒都属于疾的范畴。而“病”里面的“丙”天干里代表阳火,在五脏里面丙又代表心,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内经》“心为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意思是心才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因素。嵇康《养生论》里有“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译文:人们服用药物来希求发汗,有时并不能够取得效果;可是惭愧的心情一旦汇集,就会大汗淋漓。整个早晨没有用餐,就饥肠辘辘、很想吃饭;可是曾子由于亲人去世而心情悲伤,七天不吃东西也不饥饿。到了夜半还坐着不睡,就昏昏沉沉,很想就寝;要是心存深忧,那么到了天亮也不能合眼。梳子可以梳起头发,浓酒可以使脸红热,不过是靠外力达到了这样的程度罢了;壮士如果发怒,愤怒的样子看起来和平常人大不相同:是竖起头发、冲起帽子。由此说来,人的精神对于身体,犹如国家的君主。精神在内躁乱不安,身体就会在外受到损害,犹如君主在上位昏庸无道,国人就会在下边作乱一样。宋代养生大家陈直说:“虚者风烛,百疾易攻”。尤其是老年人面对过激的情志变化难以承受。动脉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虽然说这些病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的健康,但也是一个慢性的过程,动脉不马上硬化,硬化后也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把血管堵死,但也许只要你生气着急只需要一分钟动脉狭窄百分之百。再与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一般来说,中医大夫都懂养生之道,多数比较长寿,但大医学家黄元御只活了54岁,应该是一件很不正常的事情,据史料记载导致黄元御的早亡的一个直接的原因是一件非常惊心动魄的事情。乾隆22年,53岁医院工作了七年,这年秋天,沈阳一位王爷的儿子病了,整日咳嗽,大口大口的咳血,当地的医生找遍了也没什么用,这才派人到京城来求皇上给派个好的太医来。这王爷的儿子是皇帝的亲侄子,所以乾隆当然非常重视,就派了自己最得意的御医是黄元御亲自去沈阳救人。黄元御一接到圣旨之后就立马启程,坐着轿子顾不上住店休息,日夜兼程赶往沈阳。等到了王府,连口水都没喝,就被王爷拉着去看他儿子,这时他听见屋子里传来的咳嗽声,就站在院子里不动了。他说:东厢房里就是少爷吧,不用去了,肺已经烂透了。这位王爷听见这话顿时面露惊愕之色。虽然说黄元御医术高超,可真不太懂人情世故。千里迢迢来了,哪怕人家儿子已经没救了,也说个善意的谎言,好歹去看一眼装个样子,这才是大家比较能接受的方式,毕竟是京城里来的御医么,人家对你寄予了厚望,结果病人没见着他就先泼了一盆了冷水,搞得王爷直接生气上头做出了一件特别恐怖的事情。这王爷站着沉默了一会儿,就进了东厢房,这时候在场的人都听见一声惨叫,紧接着一个仆人就捧着一个大盘子出来了,这盘子里装的竟然是一个腐烂了的人肺!带着黄色的脓和血,又恶心又恐怖,在场的所有人都吓得不轻,黄元御更是大惊失色,知道自己闯祸了,看见这王爷手里拿着一把匕首,满身血污的就出来了,对着黄元御就抱拳做礼:先生是神医,服了,我把儿子肺挖出来了,果然腐烂了。黄元御听完直接吓得摊倒在地,面如土色,一股寒意就从他背后升起。就这样,黄元御在王府一刻不敢停留,就立马启程回京城了,还没等回到京城,因为惊吓过度,黄元御就病倒了,紧接着就写奏章交代事情,然后辞官回乡。黄元御自知时日不多,不能客死他乡,乾隆看到黄元御魂不守舍,身体孱弱,安慰了一下,就准了他的奏,让他回乡了。黄元御急匆匆回到老家,和儿子说了事情详细的经过,就让儿子着手准备后事了,不久就离开人世了。“百病生于气”来自于《黄帝内经》。原文是:“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这些话,说尽了人所有疾病的来源。“百病生于气”里的“气”是指不良的情志,换句话说:情志不加以节制,轻则会伤及脏腑功能,导致脏腑功能的紊乱,重则还会危及人的生命,从古至今,一怒丧命者有之,一笑归天者有之,一悲而亡者有之,一思命终者有之,一惊断气者也有之。一、养生先养心,养心要静心。俗话说:“心有一丝结结,脉有一丝结结。”在中医脉诊中,哪怕有一点点的情绪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气血,从而表现在脉象上。一喜一忧,皆为心火。两个火,垒起来就是炎症的“炎”字。现代医学把患有疾病、忍受疾病痛苦的人称为患者,有个成语叫患得患失,意思是人们要么害怕得不到,得到了又害怕失去。比如现代很多老人喜欢炒股,股票涨涨跌跌,他的心神跟着也起起伏伏;还有些人整天想着一些不着边际的事儿。比如有些女人没有一点自信,喜欢疑神疑鬼,老公出差担心出轨,出门开车担心撞人。如果这个“心”老往上“串”,那你就离患者不远了。正如《内经》所说的“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古圣先贤们留给我们修身养性的宝贵方法就是养生先养心,养心须静心。据说,民国时期,四川綦江有个人叫李青云,活了一百五十多岁,当时的四川军阀杨森曾向他请教长寿之道,李青云说:“静心养气,坐当如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龟一直被作为长寿的象征,俗话说"千年王八,万年龟"。人虽然不可能像龟一样,整天爬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来养生,但可以通过睡眠、静养甚至是闭关来保存精力,从而保持生命的良好状态,经常有人说一天就二十四小时,睡觉要占七八个小时,值得吗?回答是肯定的,不行啊,因为睡觉和吃饭是一样重要,它是人生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个道理,我国几千年前有人就把它讲的非常清楚。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说,根是万物生命的来源,回归根才是静,能静才回归生命。这就是讲静态的重要。所以,地球上越是安静的,越是意识少的动物,生命力越强。遗憾的是,现在的多数人不知道这个理儿,反而尽量用动态去消耗自己,整天眼睛亮亮的,使劲折腾,这和人类消耗地球的能源一样,能源总有一天会消耗殆尽全消,那么人类也离灭亡不远了。除了静心,开心也有养生的重要方法。中医说:喜乐愉悦有益于身心的健康,相声大医院设立相声科。但喜乐过度则可使心神受伤,叫“喜则气缓”,这里的缓既有舒缓的意思,又有涣散不收的意思,涣散不收,人的神志和思维就异常了。再比如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平时看似身体很差,人也没精神,但一旦逢年过节,儿女回家探望自己,整个人笑哈哈的,感觉说话做事也有精神了,结果人突然没了…所以,如果老人突然红光满面、精神亢奋,要严防心血管疾病发作。二、怒火可烧功德林“怒”在七情中最常见、最多见。怒既伤自己又伤别人,时间长了你就变成了孤家寡人。所以,佛教里有“怒火可烧功德林”“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意思是不管你积多大的福德,一把怒火就烧尽了。我国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在的临床医案里有这样一个记载:有位叫赵立道,五十来岁的男人,一般人到这个岁数,性情都该有所收敛了,可这位赵某人,依然火爆脾气。七月份的一天,天儿很热,赵立道感觉自己有点饿,就向家里人要面吃,家人知道他急脾气,于是赶快就给他准备,可是面要做好,也需要一个过程啊,不能说要吃就能马上端上来,可这位赵立道很不爽,跟家里人就急了,大发雷霆,等面条做好后,赵某人急吼吼吃了,两天后,就患上滞下病(类似现在的痢疾),这位赵立道一边泻肚子,一边还很口渴,于是就自己用冷水调了些蜂蜜来喝,觉得很痛快,结果滞下还真的有点缓解了,可是就是不能痊愈。就找来了当时的名医朱丹溪,朱丹溪说这个病是由生气导致的,并很快治好了他的这个病。到这里大家可能想为什么生气会影响到肠胃呢?这就涉及到中医里“木与土”之间的关系,中医五行当中肝属木,脾属土,脾是管消化的,也就是说人食欲好不好都由谁说了算呢?由脾说了算,但与肝也有一定的关系,专业叫“木克土”,怎么理解呢?生活中,有一些人,一生气肚子就胀的鼓鼓的或不想吃饭,老百姓说:气都气饱了。还有一种情况,人一发怒就肚子疼,找厕所,这是肝的疏泄太过,导致脾胃蠕动太过,于是产生了腹痛腹泻。所以,古人留下很多这样提醒“食后勿怒,怒后勿食。”“人之当食,须去烦恼。”过去农村,婆婆媳妇生气了,婆婆不吃饭,媳妇使劲吃,结果媳妇吃了肚子疼,因为婆婆有经验呀。我们再看“怒”这个字,心上有个奴,意思是发怒,就是把自己变成情绪的奴隶了。中医说:怒则气上,肝藏血。所以,人生气的时候,磨拳擦掌,暴跳如雷、血随气走,脸红脖子粗(甲状腺病患者多数脾气不好),太阳穴青筋暴起如斗鸡,两目园睁、布满血丝甚至喷射“火”光;怒极则发根竖起把帽子顶起来叫怒发冲冠,甚至吐血,《三国演义》当中有个“诸葛亮三气周瑜”故事家喻户晓,最后周瑜被诸葛亮气的,箭伤大发,大口吐血就晕倒了。这就是《黄帝内经》里面记载“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三、怨天尤人食不振《参考消息》曾刊登过一篇题为“人有两个脑”研究的文章,文章里说成千上亿的神经元细胞除了主要聚集在大脑,构成我们所熟知的中枢神经系统外,还大量地聚集在肠胃,称为“腹脑”。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知道我们肚子里藏着一个大脑,一直以来人们就爱用“一肚子坏水”来形容某些奸诈小人,而把那些学识渊博的君子誉为“满腹经纶”,但“坏水”也好,“经纶”也罢,说明肠胃与人的意识情志有关。古人说:“怨天尤人食不振”。现代医学也证明人在生气和焦虑的时候,胃会分泌出大量胃酸腐蚀胃黏膜,出现泛酸烧心的现象。患过溃疡病的人都知道,每当人在心情好的时候,症状就减轻,而在心情差的时候,症状会马上加重。戴尔·卡耐基(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说:“溃疡病的病因往往不是因为吃了什么,而是因为忧虑什么。”这句话真是一语道破了当代社会的竞争残酷。事实表明,白领、大学生群体以及企业家们,其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当然,吸烟、酗酒也是导致溃疡病的重要原因,但远远不及抑郁苦恼造成的结果。金庸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里说台湾有个人叫殷海光,他和雷震一起办了十年《自由中国》这个杂志,结果蒋介石把雷震关了起来,殷海光虽没被关,但此后,每天一吃饭想起蒋介石,就气得吃不下饭,这种情绪像恶魔一样折磨他,没过几年,就患上了胃癌,结果49岁就去世了。所以,一个人如果有胃病治好了,但反反复复,应该看他是不是动辄喜欢埋怨人。四、愁一愁,白了头中医说:“悲(忧)伤肺”,这个“肺”不仅包括管我们呼吸的器官,还涉及到人体的免疫系统,因为肺属金(武器),有很强的的杀伤力,向内能杀死身体内各种病毒和病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肺主管现代医学的免疫系统。一个人如果属于中医的肺气虚,整个体质都是偏弱的,所以比其他人更容易怕冷,更容易感冒,更容易敏感、爱挑毛病,遇到事情都从负面考虑。这样我们就是明白过度的悲哀、消沉会反过来伤肺,使人的免疫力降低,就会出现各种免疫疾病如肺病、白发、皮肤病、鼻炎关节炎等疾病。《红楼梦》中黛玉最后因咳血而死,和她经常忧愁悲伤的性格脱不了干系。《曾国藩家书》中也多次提到他的癣疾,虽然一直在吃药治疗但效果不大,然而一旦情绪有变化就会复发,痒得通宵睡不着觉。司马迁大叔笔下《史记》里的范增,是秦末项羽的第一谋士,被尊称为“亚父”。公元前年,刘邦被项羽围在荥阳城,刘邦向项羽求和,范增建议拒绝求和,加强对荥阳的进攻。刘邦采纳了谋士陈平的建议,利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和项羽。对项羽失望的范增向老大辞职,项羽爽快地同意了。范增一心为项羽谋划,而项羽遭刘邦离间之计,竟然怀疑他,不但不用其言,反而稍夺其权;他辞归时项羽亦未作丝毫挽留。范增预感到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大业将彻底失败,其愤怒、悲痛、绝望可想而知。情感郁积会伤及脏腑,情绪波动导致脏腑气血功能不调,引起疽发背,范增就因此致病而死肺主治节,忧愁伤肺。节是关节、节气。可以问一问一些关节有毛病的人,他们对天气变化的敏感程度往往超过气象仪器。除了节气之外,世界知名的治疗关节炎专家罗泰·塞西尔博士说:以下情况者最容易得关节炎。婚姻的破裂;经济上的不幸和难关;寂寞和忧虑;长期的愤怒和嗔恨。并不是关节炎形成的唯一原因,但也是“常见因素”。中国的老百姓讲话是很有学问的,有了烦恼事儿说“愁肠”的。其实“愁肠”这个词就是来自中医理论“忧或悲伤肺”,忧是指忧愁、苦闷。也就是说忧愁、苦闷这种情绪最伤害人的肺,不信你看看,人在情绪特别激动的时候,呼吸变得急促(这个是因为肺泡不停扩张,没有时间收缩),这也是为什么常有人在生气时说,“肺要气炸了”的缘故。肺主气,司呼吸,其华在毛。所以,过度悲伤的人会出现全身无力,甚至会波及皮毛,典故“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头”讲的就是这个事儿。那么忧伤这种情志为什么会牵连到肠呢?这就要从中医五行理论肺和大肠的关系说起。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肺和大肠是表里关系,什么是表里关系呢?也就是说肺和大肠就如一对夫妻,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肺的病变往往反映在大肠上,当“忧”生起的时候,被刺激肺经进而影响到大肠。五、情江欲海最竭元气中医说:恐则气下。人在惊吓的时候,气是往下走,所以会尿裤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伤了肾脏,肾管人的二便呀。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郝万山讲过这样的病案。有位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来找郝万山教授看病,问诊后,郝教授大吃一惊,这个看着像十几岁小女孩的患者,竟然已经26岁了。跟孩子妈妈单独问询情况后才知道,孩子从小寄养在别人家,哪家人经常半夜起来打架,这个在恐惧中长大的,导致后来长大后不发育。这是惊吓影响人生长发育的一个典型案例。你看“情”这个字,竖心旁,一个青,古训:四十不多欲(人生的倒计时,人过四十阴气减半,身体开始走下坡路,又是家里的顶梁柱),五十不多情(身体进入衰老期,所以不要太情绪化,情绪大起大落,很多危险病都是生气或大怒来的,遇到糟心事,扭头便忘),六十不多食。佛教说:欲望是一切罪恶之源1、色欲的实践。楚平王命费无极为太子建选择太子妃。费无极复命时,称准太子妃倾国倾城。建议楚王纳为嫔妃。平王认为这是儿媳妇,不能乱伦。而费无极则称,没过门,还不是太子妃。不算乱伦。楚王还是觉得不妥。费无极把准太子妃带到平王身边。楚平王见到准太子妃的容貌后。色欲完全战胜了理智和廉耻。便纳其为妾。楚平王年纪越来越大,费无极深知。有朝一日山陵崩。太子建即位,便是自己的末日。费无极便诬告太子建谋反。楚平王认为,费无极得罪了太子。怕太子秋后算账。才诬陷太子的。平王不信。费无极绞尽脑汁,罗织罪名。炮制太子谋反的‘事实’。在费无极的挑唆之下。三人成虎,楚平王下令诛杀太子建。伍子胥父亲伍奢是太子太傅。伍奢命伍子胥带太子建出奔。伍奢和长子被楚平王诛杀。伍子胥带太子建投奔吴国。多年后,帮助吴国攻陷楚国郢都。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对楚平王掘坟鞭尸。楚昭王原本可能成为贤德之君。却因色欲滥杀无辜。犯下大罪。死后被掘坟鞭尸。2、食欲的实践。谈起齐桓公想必学过历史的人都不会陌生吧?他乃春秋五霸之首,明睿果敢,文治武功卓然有成。但就是这样雄才伟略的君王却晚景凄凉,最后活生生的被饿死宫里,是因为贪吃。有一次贪嘴的齐桓公说自己尝遍天下美味,但还不知道婴儿肉是什么滋味?易牙听到后,就回去杀死了自己的幼子,做成了人肉汤给齐桓公享用。虽然齐桓公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是婴儿肉,但当齐桓公知道之后,不但没有因易牙如此违反人伦的恶行惩治他,相反还褒奖重用易牙,认为他此举是忠君的表现,齐桓公所要面临的报应在那时就注定了。在齐桓公的重用下,后来正是这个易牙和另外两个奸佞小人掌握了朝廷大权,在齐桓公病重期间作乱,将齐桓公幽禁。齐桓公作为一国之君本应爱民如子,但却因口腹之欲动了邪念,吃婴儿肉后还不觉这是天大恶行,最后恰恰被当时奉献婴儿肉的奸臣断绝食物,活活饿死,这个报应是如此明显,是上天留给后人的警示。天地生万物,而人作为万物之灵,自有人应该遵守的伦理,对这种伦理的践踏比一般的杀人罪行还要严重的多,天地对之的报应也要惨烈的多。“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人世界是不安定的,是充满痛苦的,所以,当须早日觉悟,早日脱离苦海。正如禅宗里说的:若不回头,谁为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dnpn.com/dmyhyw/17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