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动脉硬化 > 动脉硬化用药 > 它上止头痛,下治血淤嫩苗尖可凉拌,茎杆
它上止头痛,下治血淤嫩苗尖可凉拌,茎杆
郑华国 http://m.39.net/pf/a_4402684.html
川芎是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因药王孙思邈谓“青城天下幽,川西第二洞。仙鹤过往处,良药降苍穹”得名。
归肝、胆、心包经。辛温香燥,走而不守,能升散,上行至头目,可祛风止痛,是治疗头痛之首选药物。无论风寒、风热、风湿,均可随证配伍用。所以前人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
川芎的小故事
唐朝初年,药王孙思邈带着徒弟云游到了四川的青城山,在游玩途中,药王猛然听见几只小鹤惊叫,只见那只大雌鹤头颈低垂,双脚颤抖,不断地哀鸣。药王当即明白,这只雌鹤患了急病。
又隔了一天,药王师徒再次到青松林,但白鹤巢里已听不到病鹤的呻吟了。抬头仰望,几只白鹤在空中翱翔,嘴里掉下一朵小白花,还有几片叶子,很像红萝卜的叶子。药王让徒弟捡起来保存好。
几天过去了,雌鹤的身子竟已完全康复,药王觉得,雌鹤的病愈与那几片叶子有关。经过实验,他发现这种植物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作用,便让徒弟携此药下山,用它去为病人对症治病,果然灵验。
川芎的效用
川芎主治甚广,但有两个独特之处。其一治头痛,其二调月经,诚如明代李杲所云:“川芎,上行头角,助元阳之气而止痛;下行血海,养新生以血以调经。”据统计,历代以川芎命名或以川芎配方治疗头痛的方剂约有首之多,古人早有“头痛必用川芎”之说。对外感头痛,川芎为必备之品,且效果确切,禁得起重复验证。正如《本草正》所云:“惟风寒之头痛,极宜用之。”《本草衍义》中也说过:“芎?,今人所用最多,头面风不可阙也。”
川芎为治一切头痛之要药,张元素谓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能散肝经之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及血虚头痛之圣药也”。李东垣有云“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
比如偏头痛可用川芎克,用米酒毫升泡浸3个月。每日3次,服用5-6日既可。
川芎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为血中之气药。可活血行气,理气开郁。
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肿块、胸胁疼痛、头痛眩晕、跌打损伤等,都可用它。
川芎的这些功效,遇到补气升阳的黄芪,行气解郁的苍术,补血和营的当归之时,体现得更是亮眼!
川芎配黄芪
补气活血,引血上行,益气养胎
川芎擅长祛风行血,黄芪功擅补气升阳,二者相配,能补气活血,引血上行。
比如老年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老年性痴呆等,多由清阳下陷,血瘀内滞所致,在治疗中加上这二味药,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另外,川芎黄芪汤,出自《普济方》卷三四二引《经效产宝》。因黄芪健脾益气,使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机,与理气开郁,活血止痛的川芎等分合用,可益气养血,胞脉通畅,痛止胎安。
川芎配当归
佛手散补血化瘀
川芎与当归合方,名曰佛手散,众多传统名方中多含有此方。当归性润,功能补血和营,配以川芎活血行气,则补血而不滞,活血而不伐。血虚者常兼血瘀,盖血液盈余则流畅,若病久营血耗损,血脉空虚,无余以流,则艰涩成瘀,而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互为因果。
川芎配苍术
疏肝解郁,越鞠丸很有名
朱丹溪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创越鞠丸,用苍术、川芎以疏肝行气,活血化瘀,示后人治郁大法。余认为百病皆生于郁,《内经》虽有“五郁”之说,但总以木郁气滞为多见,肝主疏泄,斡旋周身阴阳气血,使人的神志活动、水谷运化、气血输布、三焦气化、水液代谢宣通条达,一旦肝失常度,则阴阳失调,气血乖违,气滞、血瘀、痰生、火起、风动,诸疾丛生,魏玉璜谓“肝为万病之贼”,确具至理。苍术气味芳香,不仅擅长燥湿,更能行气解郁,配以川芎,气血双调,用于多种难治病,有“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之效。
川芎配羌活
功擅祛风止痛
川芎辛温香窜,走而不守,尤能上行头目,为治疗头痛要药。“头为诸阳之会,唯风可到”,宗“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对风寒、肝火、痰浊、瘀血等引起的顽固性头痛,当取川芎为君,以活血通络,配以羌活宣发风邪,二者相使,引药上行脑络,奏止痛之效,既治表证头痛,亦疗内伤头风,故《本经逢原》谓:“羌活与芎藭同用,治太阳、厥阴头痛。”外感头痛多以川芎茶调散化裁,内伤头痛则取桃红四物汤加减;若痰湿甚头痛且重者,配苍术、半夏、升麻;肝火旺头痛且胀者,辅黄芩、夏枯草、石楠叶;久痛不已者,则辅以全蝎、蜈蚣、露蜂房等虫蚁搜剔之品。
如此牛的一味药,不做成药膳就太可惜了
既然药王孙思邈是在四川都江堰为川芎取的名儿,这里的川芎一定不少,事实也是如此。
如果在每年元旦左右到五月中旬去都江堰,你可能会吃到一种当地命名为“药巅子”的美食,也就是川芎的嫩苗尖。
这个嫩苗尖,焯水后用红油豆瓣凉拌,有一点药味,还有一点轻微的麻味。但正是这个味,才是正宗味。吃过后,可开胃,顺气。
苗尖下还有一段茎,被当地人称为“苓杆子”,采摘后,可直接刮掉皮就吃。因其味美,当地孩子们爱做的一个游戏,就是从田里采来无数根苓秆子,一小堆一小堆放在路上或院旁,隔三到五米不等的距离练靶子,谁打倒该谁享用。高手往往能得到几百根,当场吃不完就带回家吃。
有些人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后,回家忘不了儿时的味道,必定到田间采“苓秆子”,摘“药巅子”。如果家里和附近没有,就到街上去买。很便宜,一块两块一大把。
川芎肘子,是青城山的一道名菜,香麻香麻的,味道好极了。据说,它和东坡肘子一样,创制者都是苏东坡。
当时的著名诗人张俞隐居青城山,好友苏东坡前来拜望,小住了几日。某一次在半山腰的一个小店,苏东坡看见店主正在夹肘子上的毛,觉得这店主实在太懂自己了。正在感叹,他看到店主老母亲从内厨端了一个砂锅出来,砂锅里冒出的热气浓郁,微辛中杂着甘甜,草味中含着芬芳。苏东坡感到一阵清爽,忙问:
“这是什么味?好香!”店主和大文人对话,介绍也逻辑清晰有条理:
“这是清炖的川芎,具有通气补脾养神之效。青城山雾浓湿重,山里人多有风湿,吃了川芎就没有事了。”
苏东坡一听,大为欢喜。作为吃货的他马上想到,要是把肘子和川芎同锅来炖,味道岂不更好,营养不是更高?
他把想法一说,店家拍手称妙,遂在苏东坡点的肘子里加放了川芎。炖好后,汤呈微褐色,香飘五里,肉中含辛甘,汤中溶芳香,苏东坡吃了川芎肘子,连连叫好,人也似乎年轻了一大截。于是,一道名菜就这样传了下来。
上零零医app
寻找川芎粉~
1.本文内容不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代替医生面诊,仅供交流学习。
2.文章内容和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