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动脉硬化 > 动脉硬化用药 > 胸主动脉瘤及夹层的动物模型
胸主动脉瘤及夹层的动物模型
胸主动脉瘤及夹层的动物模型
作者:刘燕杜杰
文章来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46(2)
二、胸主动脉CaCl2孵育建立胸主动脉瘤动物模型
利用CaCl2敷贴小鼠肾动脉以下的腹主动脉可以诱发腹主动脉瘤,与之相似,利用浸有0.5mol/LCaCl2溶液的海绵敷贴小鼠降主动脉15min,4周后也会观察到胸主动脉瘤形成。然而,此模型需要开胸手术,难度高,手术后约有35%的动物死于肺部并发症,并且主动脉的扩张程度较低,不形成夹层。这些都限制了该模型的广泛应用。
三、β-氨基丙腈(β-aminopropionitrile,BAPN)诱导的胸主动脉瘤及夹层动物模型
血管壁中层的弹力蛋白通过凝聚、交联等作用形成成熟的弹力纤维,对于维持血管的弹性与稳态发挥着关键作用。弹力蛋白富含甘氨酸和脯氨酸,通过赖氨酸残基形成共价键进行交联,赖氨酰氧化酶类(lysyloxidases,LOX)介导这一交联过程。除介导弹力蛋白交联外,LOX还介导胶原蛋白的交联。在人中LOX功能失活性突变可以导致胸主动脉瘤及夹层。在小鼠中敲除LOX基因可导致小鼠在胚胎末期或刚出生后死亡,在出生时还存活的小鼠出现大的主动脉瘤。
BAPN是LOX的抑制剂。给3周龄大鼠饲喂BAPN可以诱导胸主动脉瘤及夹层。Li等研究发现在大鼠饮食中掺入0.25%的BAPN较0.4%的BAPN更能促进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和破裂。Kurihara等通过饮水给予3周龄的雄性FVB小鼠BAPN1g·kg-1·d-1干预4周,可诱导胸主动脉扩张,但是并未观察到主动脉夹层形成,随后他们又通过皮下埋植缓释泵给予小鼠AngⅡ干预24h,则观察到明显的夹层形成和破裂。本课题组在FVB小鼠中观察到了相似的结果,但我们仅是给予3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BAPN干预4周,在没有AngⅡ处理的情况下即观察到明显的夹层形成和破裂,本期中高艳香等的研究也获得了相似结果,这可能与小鼠的品系背景特征相关。
本课题组以及他人的研究观察到BAPN并不改变小鼠的收缩压,但我们发现小鼠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提示血管弹性减弱,在成年小鼠中也观察到BAPN处理可以导致主动脉硬化。这个模型中动物的年龄是一个关键因素,只有在幼年的动物中可建立,给予成年小鼠BAPN处理可使弹力纤维降解,但是并不能诱导主动脉瘤及夹层的形成。其次,动物的给药剂量也值得探讨,我们在给予小鼠饮食中掺入0.4%、1.0%和1.5%的BAPN,观察到0.4%的剂量可诱导出明显的主动脉夹层形成和破裂,给药2周即可出现夹层破裂死亡,4周时破裂率甚至达70%以上,有意思的是1.5%的剂量几乎不引起主动脉夹层。
与给药剂量相关的是小鼠的体重变化,随BAPN剂量增大,小鼠体重增长速率明显变缓,给予1.5%的BAPN小鼠体重几乎不增长,高剂量的BAPN严重抑制了小鼠的生长,而只有当小鼠快速生长时才可以诱导明显的主动脉夹层形成,这或许是选择幼年动物建立模型的原因之一。高艳香等选择了剂量为0.2、0.4和0.8g·kg-1·d-1的BAPN,从研究结果看,在这几个剂量下小鼠体重增加与对照组一致,他们观察到主动脉夹层的发生率与破裂率随剂量增加而升高,体现出在不影响体重的情况下,建立模型呈剂量依赖性,这为不同的研究需要提供了多个发病程度的模型选择,可以使该模型应用更为广泛。
BAPN诱导啮齿类动物胸主动脉夹层,该方法简单、成本较低、不需要基因工程动物即可实现,为胸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筛选等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模型。对于BAPN的给药方式,高艳香等选用的饮水掺入BAPN0.8g·kg-1·d-1的建立模型的效果与我们在饮食中掺入0.4%BAPN的效果相似,以此剂量为界限,在更小剂量时建立模型效果呈剂量依赖性。在实际操作中,小鼠处于快速生长期,需要根据体重与饮水量的比例来不断调整掺入水中的BAPN剂量才能使其达到每日每公斤体重对应的均一摄入量,而且小鼠饮水量的测量不同研究人员操作也会出现误差,这都影响了模型的稳定性。因而探索在饮食或饮水中掺入固定剂量的BAPN观察建立模型的效果,会更有助于提高模型的稳定性,有待后续研究完善。
参考文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