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动脉硬化 > 动脉硬化用药 > 大会直播9月1日2日动脉粥样硬
大会直播9月1日2日动脉粥样硬
北京哪个治白癜风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北京哪个治白癜风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组织架构
论坛日程
讲者介绍
卜军,医院心内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冠脉介入培训基地主任、美国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FACC)、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FESC)、美国造影与介入心脏病学会(FSCAI)、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青委及影像学组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分会药物专委会副主委、上海心血管病学会委员兼青委会副主委,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丰富经验,擅长于复杂冠心病介入手术、疑难心脏病诊治和危重急症抢救,成果写入国际心血管内科学教科书和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指南等行业规范,是TCT、CRT、EuroPCR、EuroCHORUS、TCTAP等国际心血管大会的国际主席团成员。
曹丰,医院心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国家老年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长期从事缺血性心肌损伤修复及再生临床和基础研究,国家心血管介入中青年专家,完成冠脉介入手术4千余例。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学组委员,美国ACC、FSCAI会士、亚太心脏介入峰会TCT-AP等主席团成员。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重点项目等7项课题,共发表第一及通讯作者SCI收录论著84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等14项专业学术奖励,并受邀为EurHeartJ等22家SCI杂志专业审稿人。
曾春雨,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首席科学家、入选万人计划、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国家心血管疾病国际联合研发中心主任、重庆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重庆市高血压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市心血管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主席。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工作,擅长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在科研方面主要围绕高血压病和心肌再生的基础和临床进行了系列深入研究,在“Circulation、CircRes、SciTranslMed、NatCommun、Hypertension、KidneyInt”等杂志发表SCI论文余篇,最高影响因子19.3;发表文章被“NatRevCardiol、Hypertension、KidneyInt”等杂志述评,被评为“中国心血管领域十大进展、十大影响力事件”、被NatRevCardiol评为年度里程碑影响(importantmilstone);多篇文章入选F。先后获得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5个奖项;担任美国ClinicalExperimentalHyertension杂志副主编、中华高血压杂志副主编;国外“Hypertension、PhysiolGenomics、AgeingResRev”等20余种国外SCI杂志编委、中国转化医学委员会侯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心血管分会代谢心血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整合生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高血压医联体副理事长、国家高血压医联体重庆中心主任等。获“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重庆市青年科技创新杰出奖、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全国医药卫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重庆市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
陈厚早,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年破格为博士生导师。从事衰老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率先阐述了表观修饰酶SIRT1在衰老相关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分子机制,表明其可成为抗心血管疾病的潜在靶点。共发表SCI研究论文和综述文章等50余篇,总影响因子逾分;包括通讯或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JClinInvest,JExpMed,Circ,EurHeartJ,CirRes,AgingCell等30余篇;承担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多项国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和“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
陈纪言,医学博士,医院心内科主任、广东省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FACC,年)、欧洲心脏病学院Fellow(FESC,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会长、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理事长、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理事长、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陈琪,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病理生理学会理事长,江苏省心血管病转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南京医科大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学科带头人,担任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研究课题,发表论文余篇,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
单志新,医院分子生物学研究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有:非编码RNA(ncRNA)在心肌重构和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曾主持完成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目前在研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目前是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国际心脏病研究会(ISHR)中国分会执委会青年委员、国际心脏病研究会(ISHR)中国转化医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专业委员会第二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药理学会理事、广东省药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基础研究学组副组长。
董尔丹,医学博士,年北京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年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ofRochester)从事博士后研究。0年任医院研究员,9年-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医院血管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所长,分子心血管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担任SCIENCECHINALifeSciences副主编,ChineseMedicalJournal副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主编,中华高血压杂志副主编,医学科学报副主编以及其他10余家杂志副主编或编委。任华夏医学科技奖理事会指导委员、中国科协学会与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分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近年来10次获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奖励与表彰。长期从事心血管基础研究和医学科技工程管理工作,曾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发表论文余篇。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年),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杰出贡献奖(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年)。
段胜仲,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年、年先后获得湖北医科大学(现武汉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和生物化学硕士学位;年至0年于首都医科大学任助教。6年获得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AnnArbor)药理学博士学位。6年至年先后在密西根大学生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美国心脏协会博士后课题资助)。年至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课题组长。年7月至今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发计划及面上等项目资助。研究方向:(I)转录调控和免疫调节在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中的作用;(II)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对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疾病的影响。迄今共计在NatImmunol、JClinInvest、CircRes、Hepatology、CellRes、Diabetes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龚惠,医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会青年委员,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转化医学会委员。主要进行心力衰竭的分子机制及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首次发现了下调Nap1l1蛋白促进诱导型干细胞(iPS)向心肌细胞分化效率,为将来提高病人自身的iPS向心肌分化效率修复心肌改善心功能带来了积极的意义。并率先发现LRP6调控自噬参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机制。参与编写现代心脏病学等书籍。以第一或通讯发表SCI论文20多篇,包括Theranostics,Stemcells,Hypertension等。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项及省部级项目3项。以主要完成人获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奖项。并担任JCellBiochem,BiomedPharmacother等杂志审稿人。
郭瑞威,副主任医师,副主任,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美国心脏病学会委员,美国梅奥诊所高级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云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胸痛中心培训讲师及认证专家,国家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导师等。发表SCI论文35篇,中文论文70余篇。主编专著2部,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其它国家及省部级基金6项,获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
胡新央,浙江大医院科研部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以项目负责人承担科技部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以及浙江省重大专项等多项课题。目前兼任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转化医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基础研究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在Circulationresearch、StemCell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8篇,研究成果获美国心脏年会(AHA)最佳循环研究论文奖,被CellStemCell、NatureReviewsEndocrinology、Circulation等国际权威杂志引用余次,并写入中国专家共识,单篇最高引用次。以主要成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HUANGYuistheProfessorofBiomedicalSciences,theAssociateDirector(Research)ofSchoolofBiomedicalSciences,andthefoundingDirector(BasicSciences)ofInstituteofVascularMedicin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HuangiscurrentlythePresidentofAsianSocietyforVascularBiology.Huang’steamhasbeenactivelyexploringclinicallyrelevantresearchaimingatelucidatingcellularandmoleculareventsintheinitiationandprogressionofendothelialcelldysfunctioninhypertension,obesity,diabetes,andageing,touncovernovelrelevantbiomarkersforvascularpathogenesis,andtodevelopvenuestoreversevasculardysfunctioninanimalmodelsofcardio-metabolicdisorder.Hehasco-authoredpeer-reviewedpublicationsinSCI-indexedjournalsincludingNature,Science,CellMetabolism,PNAS,Circulation,CirculationResearch,EuropeanHeartJournal,andDiabeteswithoverGooglescholarcitations(H-index73).Hehassofarserved(pastandpresent)astheeditor,guesteditor,associateeditor,andeditorialboardmemberfor17SCI-indexedjournals.HereceivedCroucherSeniorResearchFellowship(),TheStateNaturalScienceAward(Second-class),China(),andHigherEducationOutstandingScientificResearchOutputAward(second-classaward),MinistryofEducation,PeopleRepublicofChina()
季勇,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年临床医学本科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年心血管药理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0-02在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4在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St.Thomas医院工作。现担任英国药理学报(BritishJournalofPharmacology)亚洲副主编,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委等职。从事NO、H2S及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先后主持各类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及面上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江苏科学技术一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各1项。在CirRes,NatCommun,Diabetes,AntioxidRedoxSignal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
荆清,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年当选为美国心脏协会Fellow会员(FellowofAmericanHeartAssociation,FAHA)。主要研究方向:微小RNA等非编码RNA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及其机制,重点方向是心血管发育(干细胞定向分化与组织再生)与疾病(血管稳态与重构、损伤与修复相关疾病)。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ell,CircRes,EurHeartJ,JCellBiol,ATVB等国际SCI期刊发表论著,累计他引余次,通讯作者论著单篇最高他引余次。指导的博士生毕业后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Stowers/HHMI等著名研究机构进行博士后深造。
李勇,男,年出生。和年分别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和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现任复旦大学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医院内科学(心血管病学)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院心血管研究室主任;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力衰竭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委员,高血压学组副组长Fellow,EuropeanSocietyofCardiology(FESC)
致力于心血管药物临床评价;中药与缺血心肌组织血管新生;心血管疾病临床及药物流行病研究。参与或主持完成多项国产和进口新药的临床研究以及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如VALUE、HEEAL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余篇,是中华高血压杂志,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国际心血管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老年病学杂志,中华内科学杂志等医学期刊的编委或审稿人。
李子健,医院血管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受体信号转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药理学会生化与分子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药理学会心脑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MolecularPharmacology,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中国心血管杂志,生理科学进展等国内外杂志编委。Circulation等杂志审稿专家。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课题各级14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5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A类项目、国家“”项目、“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目子课题等课题。发表研究论文余篇,其中作为通讯作者SCI论文63篇。代表性文章在TrendsPharmacolSci.,Cellresearch,EurHeartJ,TheFASEBJournal,JBC,Britishjournalofpharmacology等杂志发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血管受体与心血管疾病。
刘国庆,教授,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协会中国分会主席;CardiovascularTherapeutics副主编;Atherosclerosis、CardiovascularResearch和NutritionandMetabolism杂志编委。长期从事脂代谢紊乱和心血管病研究。组建了心血管转基因动物公共平台,制备了多种基因工程小鼠和转基因家兔及小型猪。新近在国际上首先成功构建了独一无二的基因工程仓鼠模型,现已制备了十余种与人类疾病高度相似的拟人化仓鼠脂代谢和心血管疾病模型,开创了应用基因工程仓鼠作为心血管疾病模式动物的中国时代。刘国庆教授团队的科研项目得到了科技部、基金委及京津冀多种专项的支持,其科研成果在多种有影响的国际期刊(PNAS,CircRes,CellRes,Gut,Diabetes,EBiomedicine,ATVB,Metabolism,J.Neurosci,CardiovasRes等)上发表,并在多种国内外会议和大学应邀报告。其中应用基因工程仓鼠模型的课题,4年来通过与合作单位联合申报,共获得了18项自然科学基金委疾病动物模型专项及其它项目的资助,大大促进了基因工程仓鼠在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和大型制药公司的应用,正在逐步形成与基因工程小鼠相似的产业化发展。上述部分科研成果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等多种奖项,并被列为年“十二五国家科技成果展”项目。
刘学波,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心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全国委员兼学组副组长;欧洲心脏病学院委员(FESC);美国心脏病学院委员(FACC);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委员(FSCAI);上海心血管分会委员兼学组副组长;上海中西医学会冠心病介入学组组长。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擅长冠心病诊治和介入治疗;精通血管腔内影像和生理功能评估技术。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SCI文章25篇。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课题、上海科委创新重点临床研究等多项项目。
陆国平,上海交通大医院北院心内科,国家卫计委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专家委员,国家继续教育项目评审专家,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学组组长,《国际心血管病》、《内科理论与实践》、《诊断学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脂质代谢与AS冠心病,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
陆林,男,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副所长,上海交通大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基础研究组组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疾病代谢组组员。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于和7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血管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3期间在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心脏中心从事心血管疾病研究。长期从事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并开展相关临床和基础科研。先后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和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基础重点课题等多项研究。以通信或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数十篇(其中包括在JAmCollCardiol、EurHeartJ、CircRes、DiabetesCare、ATVB等主流杂志)。分别于、和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年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罗金才,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血管生物学研究室主任(PI)。现任中国生理学会循环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基质生物学会委员。担任CancerSci、FrontierPhysiol杂志副主编,CircRes、Blood、ATVB、CardiovascRes等杂志特约审稿人。罗金才于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医科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等院校从事细胞信号转导博士后研究。目前他的团队运用多学科手段,围绕血管疾病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如血管新生、炎症与免疫、内皮损伤与修复等),开展生物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如内皮细胞增殖与分化、分泌的分子机制研究。先后在PNAS,CellRes,NatCommun,Blood等国际刊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应邀在CardiovascRes,TrendsCellBiol等知名杂志上撰写综述。
孟丹,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4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获心血管内科学博士学位。4年-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副研究员;8年-9年,美国肯塔基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年至今在复旦大学工作。在CirculationResearch,CardiovascularResearch等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计划子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专项等。申请中国专利2项,现任中国微循环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议专家,Arteriosclerosis,Thrombosis,andVascularBiology、FASEBJournal等杂志审稿人。培养的研究生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全国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等。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病理生理学教学工作,参与多种教材的编写。
齐炼文,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导。现任临床代谢组学中心主任、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4年在湖南中医药大学获得中药学学士学位,9年在中国药科大学获得生药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回国后主要从事心血管代谢紊乱与中药干预研究。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包括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等。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0余篇,包括Circulation、JAmCollCardiol、NatProdRep、ChemSci、Theranostics、Diabetologia、CellDeathDis、BBA-MolBasisDis、AnalChimActa、JChromatogrA等,论文共被引余次。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技术服务15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四)、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五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比尔盖茨“大挑战·青年科学家奖”等,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首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人才。
钱菊英,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医院副院长,心内科副主任;上海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心脏介入中心副主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欧洲心脏病学会Fellow(FESC),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FACC),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Fellow(FAPSIC),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前任副主任委员,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脏与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的医教研工作,主持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上海市科委、卫计委课题;历年共参与发表论文多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SCI收录48篇,主译专著1部,参编专著及教材近20部;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的课题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13项科研奖励;被评为上海市科委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卫计委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曾获得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上海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十佳医生”等奖励及荣誉称号,年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沈成兴,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微循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委员,欧洲心脏病学会委员(FESC),《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专家,OCC会议华语国际论坛坛主,卫生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培训基地介入培训导师。多次赴国外进修学习。主持国家级课题6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中英文论著60余篇,最早提出“炎症应激是ACS的始动机制”,是国内最早经桡动脉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诊治的医生之一,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冠心病的机理及防治/心力衰竭的分子机理研究。
宋保亮,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首届陈嘉庚青年科学奖()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ArthurKornbergMemorialAward()
中国青年科技奖()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普洛麦格创新奖()
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研究进展之一()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武汉大学师德标兵()
田进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医大二院心内科病区副主任,心肌缺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PI。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曾留学哈佛医学院。主要从事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与冠心病基础及临床研究,在JACC、Heart、CircImag、及JAHA等期刊发表SCI文章45篇,获得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黑龙江省委龙江科技英才。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青年医师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胆固醇逆向转运学组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王建安,教授,现任浙江大医院院长、心脏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是全国“白求恩”奖章、吴阶平医药创新奖、浙江省科技重大贡献奖、浙江省创新人才奖以及全国“医院院长“获得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特级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学校长学制统编教材《内科学》共同主编,《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总编辑;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里根医学中心客座教授。他在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方面和干细胞治疗心功能不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上具有非常高的学术影响力。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20项;共发表研究论文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90余篇。
王婧,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病理生理学系,研究员
研究领域: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腹主动脉瘤)
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及人才计划项目情况(按时间倒序排序)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免疫球蛋白E及其受体在腹主动脉瘤发病过程中的作用、/01-/12、80万元、在研、主持。
2)中共中央组织部,青年千人计划,年,生命科学。
3)美国国立卫生院,2RO1HL-65A1、RoleofIgEinAtherogenesis、/04-/02、万美元、在研、主要参加者(见附件14)---负责设计完成在体和离体的全部实验,发表第一作者论文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ion和Atherosclerosis;第一作者论文NatureMedicine第三次修稿已提交(见附件15)
4)美国国立卫生院,5RO1HL-13、Roleofmastcellsinobesity、9/05-/04、万美元、已结题、主要参加者(见附件14)---负责设计并完成在体实验部分,发表第一作者论文EMBO-MolecularMedicine。
5)美国国立卫生院,5RO1HL-04、Roleofmastcellsinabdominalaorticaneurysms、8/07-/06、万美元、已结题、主要参加者(见附件14)---独立完成实验部分,发表第一作者论文EMBO-MolecularMedicine;并带领1名研究生。和1名本科生完成血样收集和检测工作,发表并列通讯作者论文PlosOne。
6)美国国立卫生院,5RO1HL-12、AngIISignalTransduction、/12-/06、万美元、已结题、主要参加者(见附件14)---负责设计完成离体分子机制的研究。
工作,发表2篇第一作者论文ArteriosclerThrombVascBiol;协助完成在体动物模型研究工作发表共同作者论文Circulation。
王连生,南京医院(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兼冠脉病区主任,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门诊高级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江苏省第四、五期“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临床流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卫生部首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冠心病介入”导师。4~5江苏省政府留学基金资助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医学部(UniversityofTexasMedicalBranch,UTMB)留学研修心血管疾病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年在美国Duke大学进行DCRI培训。科研方向为冠心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重点进行冠心病的临床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和冠心病生物学治疗。近年来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人事部课题(留学回国人员优选课题)1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在国内外医学期刊发表论文近篇(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其中SCI收录论文近40多篇,累计SCI影响因子超过分)。
王淼,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医院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血管生物学与药理学课题组PI。2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得免疫学方向博士学位。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ofPennsylvania)医学院做博士后,并获得临床研究认证(临床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6年起先后担任研究助理(ResearchAssociate)和研究助理教授(ResearchAssistantProfessor)。起受聘为美国辉瑞制药全球研发(PfizerGlobalRD)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研发部主要科学家(PrincipalScientist)。医院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美医药开发协会(SAPA)终身会员,年入选国家第七批千人计划(青年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是心血管疾病的炎症调节机制、药理与药物发现。发表主要论文于PNAS、Circulation(8,,)、JClinInvest、ATVB(a,b)、JPharmacolExpTher等学术期刊。
王长谦,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九院心血管学科带头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副院长、上海九院临床医学院副院长、中国心脏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市心血管病分会预防学组组长、东方心脏病学会议预防论坛坛主等。长期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2年和3年分别赴美国Connecticut州Hartford医院和德国Saarl州Saarbrucken医院心脏介入中心学习。近年获科研成果鉴定4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2项,申请国家专利多项。至今在国外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著数十篇,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先后于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1年获上海市教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3年获上海市第九届银蛇奖;上海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9年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临床擅长各种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防治及冠心病、心肌梗塞的介入治疗。曾于2年和3年分别赴美国Hartford医院和德国Saarbrucken医院进修心脏介入治疗技术。擅长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防治及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尤其在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吴新华,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医院(医院)院长兼心内科主任。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医师学会心血管病副主任委员、医院协会心内科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医师协会高血压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大理州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候任主委、全国教育部学位中心特聘通讯评议专家。培养研究生20余名,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攻关支撑项目分课题等多项科研基金项目,发表包括SCI在内的论文70余篇。
肖俊杰,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心血管研究所所长,教授。代表性论文发表在NatCommun、CellMetab、Circulation、AnnuRevGenomics等杂志。担任JCardiovascTranslRes杂志副主编,BMCMed、CellTransplant、JThoracDis和BiomedEnvironSci杂志编委。担任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生物学分会理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国际心脏研究会(ISHR)中国分会青年委员、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转化医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精准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会衰老与抗衰老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基础与转化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生理学会理事、上海细胞生物学学会委员。目前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3项国家自然基金和1项上海市教委重大创新项目,获得年度上海人才发展资金资助,是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心力衰竭的综合干预和风险预警策略。
徐标,FACC、FSCAI,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心脏科行政主任。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心血管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分会委员,江苏省心血管病学会侯任主任委员兼江苏省冠脉学组组长,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心血管介入技术冠心病培训基地主任,Circulation,CirculationResearch,Jhypertension,ATVB,IJBM等SCI期刊的特约审稿人,兼任《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等编委。擅长心血管危重病、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的诊治,在江苏省首先开展了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手术。在急诊PCI术、复杂冠脉介入诊疗、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是国内知名冠心病介入专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7项,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余篇,SCI收录篇以上,其中两篇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上,影响因子达14.,还有二篇论文发表在《AnnInterMed》,影响因子17.2分,一些论文被ESC的指南引用。其带领的团队曾获得其带领的团队曾获得“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称号、“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称号、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江苏医学科技一等奖、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徐涌,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4年毕业于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7年9月至今任南京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人类疾病中转录事件的调控机制研究。在CircRe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颜建云,男,医院心脏中心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心血管疾病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负责人。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年在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从事心脏发育和再生研究工作。年回国后受聘为南方医科大学副教授。目前主要采用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和细胞谱系示踪技术,研究心肌再生和血管重塑机制,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面上项目和1项海外学者合作项目)和3项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已发表SCI论文20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irculation,NatureCommunications,ATVB,JMolCellCardiol,JBiolChem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2篇。担任广东省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JTranslMed,JVascRes等杂志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和广东省科技评审专家。6-9年获英国政府OverseasResearchStudentship(ORS)全额奖学金。获第17和18届南方国际心血管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
杨黄恬,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分子心脏学研究组组长,研究员。研究兴趣为解析心肌细胞形成、保护与再生的细胞分子机理,探寻防治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有效干预手段和靶点。研究方向为:多能干细胞心肌谱系细胞分化调控及损伤心肌修复;间歇性低氧训练、天然物质及内源性物质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为国际心脏研究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和信号转导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理学会循环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和中国干细胞学会会员、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mericanStrokeAssociationProfessionalMembership;JMolCellCardiol副主编、PflügersArchiv-EuropeanJournalofPhysiology执行主编、CellDeathDisease、AJP-HeartandCirculatoryPhysiology、ActaPharmacolSinica、CardiovascularDrugsandTherapy等期刊编委。
杨向东,男,0年获中南大学病理生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医院双聘导师。5-年以访问学者或博士后留学瑞士日内瓦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年入选上海“浦江人才计划”。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十届委员会精准医学学组委员,ISHR会员。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项目。主要从事炎症微环境与免疫细胞分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病与防治研究。在NatMed、StemCell、JCI、Atherosclerosis、Gastroenterology、CDD、SciRep等发表论著五十余篇,SCI收录20余篇。
余路阳,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中国生理学会基质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转化医学分会委员,浙江省生物医学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转化医学学会理事,“细胞治疗北京市工程实验室”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疾病的疾病模型建立、分子病理和干细胞治疗研究。迄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包括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JournalofExperimentalMedicine,NatureCommunications,CirculationResearch,ScienceSignaling等。获得美国研究病理协会ASIP优秀实验病理研究奖,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家发展基金奖,中国心脏大会基础研究青年学者奖以及参与获得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二等奖、三等奖。
余鹰,男,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系教授。年毕业于南昌大学医学院临床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年于南昌大学医学院获得硕士学位。1年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到6年分别在宾西法尼亚大学药理系和转化医学与治疗研究所博士后和助理研究员,8年担任转化医学与治疗研究所心血管疾病模型中心主任,9年兼宾西法尼亚大学药理系研究助理教授,同年底受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和研究组长。年担任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系主任。先后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受到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际合作、杰出青年基金和科技部药物专项和项目的资助。中国病理生理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参与多种专业杂特邀评审,FrontiersinPharmacology杂志副主编,CaridiovascularResearch编委。主要研究方向是羟氧化酶(COX)及其代谢产物前列腺素在慢性代谢性疾病中作用。
张澄,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FACC),欧洲心脏病学会Fellow(FESC),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首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现任教育部心血管重构和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等职务。多年来一直从事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NatMed,JACC,PNAS国际著名杂志上共发表SCI收录论文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在SCI数据库中被引用余次。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国际学术论文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山东省青年科技奖等多项学术奖励。曾获山东省五四青年奖章、中国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总经费达0余万。
张英梅,医院心内科副主任,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士(FACC),国际心脏研究会(ISHR)中国分会青年委员,国际心脏研究会(ISHR)中国分会转化医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基础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主要从事代谢性综合征心肌线粒体损伤和保护研究。共发表SCI收录论文70篇,总影响因子,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50篇,其中IF10分10篇,总影响因子)。以第一负责人承担美国NIHINBRE(IDeANetworkofBiomedicalResearchExcellence)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一项,年荣获东方新星,年荣获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创新突破奖,现任CardiovascularDiagnosisandTherapy,BioMedResearch杂志编委。
张玉珍,同济大医院转化医学中心、心律失常教育部重点实验室PI,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
1.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血管损伤后修复、再生和重构机制的研究
2.心脏再生和重构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3.探讨冠脉CTA病人冠心病形成发展机制,社区老年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预防治疗。
主要学术成绩:
美国宾州大学心血管系博士后研究从事脂质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文章以第一作者发表在《Circulation》、《JClinInvest》上;以后成为高级科学研究员从事心肺发育、基因调控、细胞重新编程和干细胞等研究,以第一作者在《NatGenet》、《GenesDev》和《Development》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文章,以合著者发表《CellStemCell》封面文章。自年2月全职回国任医院转化中心、心律失常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血管损伤修复、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形成发展;心脏再生重构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以通讯作者在CircRes,Theranostics,AgingDisandSciRep等文章,现担任担任上海市病理生理协会理事,中国高血压联盟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和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赵世华,医院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亚洲心血管影像学委员会主席(ASCI);欧洲心脏病和美国心脏协会专业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放射学会心血管专委会主委;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影像学常务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心胸专委会副主委;中国整合医学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委;心血管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两栖专家;主持承担国自然重点和重点国合项目;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七项成果(影像与介入)
赵仙先,海军军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先心病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计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房颤卒中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军队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质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结构性心脏病学组组长;欧洲心脏病学会资深委员(FESC)。擅长于心血管内科危重病人抢救和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年PCI+,先后负责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科委研究课题3项、军队研究课题1项。主编专著4部,副主编专著5部,发表论文篇,SCI文章36篇。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上海医学科技奖(成果推广)1项。
郑乐民,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心血管代谢与蛋白质组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为病理生理学。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所工作,0医院(心脏科第一)医院(ClevelandClinic)攻读临床生物分析化学博士。博士医院所属生物医学公司工作。7年作为“”引进人才进入北京大学心血管所担任副教授、研究室主任;年担任博士生导师;担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室主任;年担任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担任中国脂质与脂蛋白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医院协会心血管循证和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副秘书长,北京生理协会血管分会脂质代谢组组长。担任CardiovascularDrugsandTherapy,CardiovascularHematologicalDisorders-DrugTargets,LipidCardiovascularResearch等杂志编委;Circulation,Diabetologia,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FASEBJournal,BritishJournalofPharmacology,FreeRadicalBiologyandMedicine,CardiovascularDiabetology,InternationalJournalofNanomedicine等杂志审稿人。
周玉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站负责人、北京学者。首都医科医院副院长、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是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重点专科、国家老年病临床重点专科、冠心病精准治疗重点实验室、医院冠心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学术负责人;“登峰”人才培养计划、“使命”人才计划团队负责人。曾获“北京市卫生系统领军人才”、“卫生优秀科技人才”、“新世纪国家级百千万人才”,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出贡献专家、为国务院特贴专家,获得“荣耀医者”荣誉称号,年获得“北京学者”殊荣;FACC,FHRS,FSCAI,FESC资深会员,中欧冠心病学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心脏病协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医疗质量控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病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慢病防治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病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老年病学分会心血管病精准医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秘书长、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等。任《心肺血管病杂志》社长、ChineseMedicalJournal、Angiology等多家医学杂志编委。EuropeanHeartJournal(Chinese)副主编。擅长复杂、高难度和高风险的冠心病创新、综合介入治疗及心血管危重症急救。是冠心病和结构性心脏病国家级介入导师,个人及指导手术量突破00例。承担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冠心病和房颤的诊疗规范和应用方案的精准化研究”。
朱建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院心内科主任、心脏病中心主任、心脏介入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教学委员会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病学)学术带头人;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兼冠脉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兼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副组长;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血栓与止血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兼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心脏学会专家委员(FACC);欧洲心脏学会专家委员(FESC)。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等多本核心杂志编委;主要从事冠心病的机理研究和临床介入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浙江省科技重大项目1项,浙江省科技厅和浙江省卫生厅课题多项。近10年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余篇(SCI收录80余篇);主编《现代缺血性心脏病学》、参编专著多部,获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多项,其中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国内外享有相当高的学术声誉。
参会方式
1、远程学院科室可直接打开设备参与课程培训与互动讨论
2、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