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主动脉硬化 > 动脉硬化用药 > 第二篇心血管系统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

第二篇心血管系统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



危险因素;发病机制;防治措施

(一)?概述

定义:是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脂质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积,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变和钙化,在此基础上继发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

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成为动脉粥样硬化。

(二)?危险因素

1.?年龄、性别:

40岁以上中老年人多见,女性发病率低,雌激素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绝经后发病率增加。

2.?血脂异常:

TC、TG、LDL-C、VLDL-C是危险因素,尤其LDL-C最肯定。在临床实践中,LDL-C是治疗的靶目标。

3.?咼血压:

60%-70%的冠状动脉M化如者有高血压,较血压正常者高3-4倍。

4.?吸烟:

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2-6倍,被动吸烟也是危险因素。

6.?肥胖

7.?家族史

注意:无饮酒

(三)?发病机制

1.?脂质浸润学说

2.?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

3.?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

4.?内皮损伤反应学说

(四)防治措施

1.?一般防治措施: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肥胖等。

2.?药物治疗:

(1)?调整血脂:他汀降脂、贝特类、依折麦布等

(2)?溶栓和抗凝:阿替普酶、肝素抗凝

(3)?改善心肌重构

(4)?针对缺血的对症治疗

(5)?介入和手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消化心绞痛的分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包括介入性治疗及外科治疗原则)

重点为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冠心病:CAD+ACS

CAD:稳定性心绞痛,隐匿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

ACS: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梗,ST段抬高型心梗

(1)稳定性心绞痛→(斑块稳定)

斑块占位→血管变窄→供血不足→活动后加重,所以稳定性心绞痛又叫劳力性心绞痛

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注意:稳定性心绞痛的血沉/心肌酶谱无改变)

①血压上升:疼痛刺激神经反射性主动脉痉挛收缩,导致血压上升

②外周动脉压下降:心梗之后射血减少,流到外周的血减少,因此外周动脉压下降

所以心绞痛会有手脚冰凉(外周血压下降)而测量动脉血压却上升(疼痛和濒死感)

③心音改变

a.心绞痛时由于心肌缺血导致左心收缩力降低→左心室排血时间延长→主动脉瓣关闭延迟→S2逆分裂

生理学对比:心肌初长度、收缩力、心率都不变的情况下,动脉血压增高→主动脉瓣提前关闭→左心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缩短。

b.左心血射不完留有一部分,在快速充盈期左房血入左心室,新旧血液碰撞→S3

c.左房血排不完,左房用力收缩→S4

d.乳头肌缺血→二尖瓣关闭不全→收缩期反流→心尖收缩期杂音

内科学常见的3个S2逆分裂的病

①主狭

②广泛前壁心梗

③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

总之就是让左心室慢一拍

(2)不稳定性心绞痛→斑块纤维帽薄,脂质池大

①斑块内出血

②斑块破裂

③PLT聚集形成白色血栓

包括:静息、初发、恶化、变异性心绞痛

??变异性心绞痛:

①斑块小,堵塞不明显,冠脉痉挛导致心绞痛,休息时发作,活动后可能缓解

②心电图示:一过性ST段抬高。

(3)STEMI:透壁心梗、病理性Q波性心梗

(4)NSTEMI:局限于内膜下的心梗、非病理性Q波性心梗

2.心绞痛的分类

1)稳定性心绞痛=劳力性心绞痛(病程长)

多为活动相关的发作性胸痛,持续时间较短,很少超过半小时,口服硝酸酯类有效。

2)不稳定性心绞痛:(病程1-2个月以内)

包括静息,初发,恶化,变异性心绞痛

a.静息性心绞痛:发作于休息时,持续时间通常大于20分钟

b.初发型心绞痛:指过去未发生过心绞痛或心梗,而现在发生由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绞痛,首发症状在1~2个月内,至少达CCSIII级

c.恶化型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出现进行性恶化(疼痛剧烈,发作时间更长,更频繁)程度至少达CCSIII级

d.变异性心绞痛:夜间发作,10分钟左右能缓解

总结:稳定性心绞痛+初发,恶化型不稳定性心绞痛均与劳力相关。

CCS心绞痛分级

I级??不受限

II级?轻度受限>米或一层楼

III级?明显受限<米或一层楼

IV级?躺着、喘气都心绞痛

3.心梗的定位

I???????II?????????III

aVR????aVL??????aVF

v???v?????v

①注意对角线(侧壁):

I、aVL→高侧壁

I、aVL、V→前侧壁

②看完对角线,再看右上角:

II、III、aVF→下壁

③最后是左下角:

V1~V5→广泛前壁

[其中V是前间壁;V是前壁]

④此外V→后壁

“前对前,侧对旋,下壁对右冠”

左主干=左前降+左回旋

左前降:V1~V5(广泛前壁)

左回旋:V5、V6、V7;I、aVL(前侧壁、高侧壁)

右冠支:II、III、aVF(下壁)

梗死后的临床表现

①下壁梗死-房室传导阻滞(右冠支供血)

②广泛前壁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左前降支供血)

4.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鉴别

①心电图

??心绞痛→ST段压低

??心肌梗死→三联征:

ST段弓背向上抬高

病理性Q波(时限≥0.04,振幅≥同导联1/4R波)

T波倒置

?ST段弓背向下抬高→心包积液

?ST段鱼钩样改变→洋地黄起效

②心肌坏死标记物:肌钙蛋白、CK-MB

UA(心肌坏死标记?)?NSTEMI(心肌坏死标记物+)

治疗原则→抗凝(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维持12个月),决不溶栓,必要时支架搭桥

绝不溶栓原因:

1.溶栓不管用(PLT形成的白色血栓溶不掉)

2.rt-PA激活体内纤溶系统(得不偿失)

5.Ca2+通道阻滞剂治疗心绞痛机制

①阻滞心肌细胞膜上的L型钙通道,减少进入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数量,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兴奋-收缩偶联中钙离子的利用,抑制心肌收缩,减少心肌耗氧量

②扩张冠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改善心肌供氧

③扩张外周动脉,降低血压,减轻后负荷

④还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的微循环。

钙拮抗剂包括二氢吡啶类(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和尼卡地平等)和非二氢吡啶类(地尔硫?和维拉帕米等)两大类

a非二氢吡啶类:对心肌抑制作用较强,具有负性频率、负性肌力及负性传导作用,可减慢心率,减少心肌做功→心律失常

b.二氢吡啶类:扩张外周血管作用强,降压效果明显,可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引起心率加快→变异性心绞痛

6.运动负荷试验禁忌症

①心梗急性期

②不稳定心绞痛

③明显心衰

④严重心律失常或急性疾病

????所以怎么判断才是关键

??①急性心梗=ST段弓背向上,与T波连接形成单向曲线,病理性Q波,R波减低

??②不稳定心绞痛=静息型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

??③明显心衰=急性肺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心源性休克(收缩压<90mmHg持续半小时以上,PCWP>18mmHg)

??④严重心律失常

7.心肌酶谱

①CK≠CK-MB(CK包含CK-MB)

CK分成3种

CK1(CK-BB)?大脑

CK2(CK-MB)心肌

CK3(CK-MM)骨骼肌

②LDH分成5中

LDH1→心脏(H4)

LDH5→骨骼肌(M4)

③肌红蛋白Mb→2h开始↑(最早)

CK-MB→4h开始↑,4天恢复正常

(再发心梗的最佳指标+溶栓是否成功)

cTnT→4h开始↑,2周恢复正常

cTnI→4h开始↑,1周恢复正常

CK-MB?→诊断急性心梗特异性最高的酶学指标

肌钙蛋白→诊断急性心梗特异性最高的生化指标

肌钙蛋白→>4天急性心梗

8.再灌注治疗→起病时间<12h

预计直接PCI<2h首选PCI策略

预计直接PCI>2h选择溶栓治疗

动脉疾病:血流较快,可形成白色血栓→抗血小板

静脉疾病(肺栓塞):血流较慢,易形成血栓→抗凝

溶栓再通的判断标准

①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2h内回降>50%

②胸痛2h内基本消失

③2h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短暂的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突然消失,或下后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或低血压状态)

④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14小时内)等间接判断血栓是否溶解。

9.心梗后并发症

①乳头肌功能失调:→最常见,高达50%

二尖瓣脱垂并关闭不全,心尖区出现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吹风样收缩期杂音

乳头肌断裂容易发生在二尖瓣后乳头肌,见于下壁心梗,心衰症状明显

②心脏破裂→起病1周内出现,心室游离壁破裂

③栓塞:发生率1%-6%,起病后1-2周

④心室壁瘤→多见于左心室

矛盾运动

左侧心界扩大

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

⑤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心包摩擦音

发生率1%~5%,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反复发生

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肺炎,有发热,胸痛

10.治疗原则

?急性左心梗死

?急性左心衰竭?????→利尿→强心→扩血管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急性右心梗死????→扩容→禁忌利尿、扩血管

右心衰竭????????→强心→利尿→扩血管

原发性高血压的基本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类型、危险度分层、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

一、病因

1、遗传因素?

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遗传性表现在高血压发生率、血压高度、并发症发生及其他因素。

2、环境因素

(1)因素:高钠(盐敏感性,我国主要类型)、高蛋白、高饱和脂肪酸、饮酒量、叶酸缺乏都是升压因素,钾摄入量是降压因素。

(2)精神应激:如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休息可获得一定的改善。

(3)吸烟:升高血压。

3、其他因素

(1)体重:正相关,腹型肥胖者容易发生高血压。

(2)药物:多种药物可引起高血压,服用避孕药时间长短与高血压发生率和程度正相关。

(3)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HS):血压升高程度和SAHS病程和严重程度相关。

二、发病机制

1.交感神经系统亢进,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升高,阻力小动脉收缩增强使血压升高。

2.肾性水、钠潴留使血压升高。

3.RAAS系统激活使血压升高。

4.大动脉弹性减退,导致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阻力小动脉结构(数目减少和壁/腔比值增加)和功能(弹性减退和阻力增加)改变,也使得脉压增大。

5.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生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

三、临床表现及检查

头痛、头晕、靶器官受损症状,颈部、背部两侧肋脊角、上腹部脐两侧、腰部肋脊处可闻及血管杂音。

高血压患者可行动态血压检测(ABPM),靶器官损害检查:超声心动图、眼底检查、肾脏超声、肾功能等,合并症检查:血脂、颈动脉超声、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病因排查:血浆肾素活性、血和尿醛固酮等。

四、诊断

1.高血压分级标准

2

五、鉴别诊断

主要是与继发性高血压进行鉴别,主要记住继发性高血压的特点:

1.肾实质高血压: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先有肾脏损害(蛋白尿),且程度较重;

2.肾血管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引起,进展迅速或突然加重,上腹部、背部肋脊角可闻及血管杂音,肾动脉彩超可供鉴别。

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高血压伴低血钾。

4.嗜铬细胞瘤:阵发性高血压伴头痛、出汗,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升高。

5.皮质醇增多症:高血压合并库欣综合征(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尿17-羟和17-酮类醛固酮增多。

6.主动脉缩窄:上臂血压升高,下肢不高。

六、防治措施

1.改善生活方式:

(1)减轻体重:BMI24kg/m2,

(2)减少钠盐:≤6g/(人.日),

(3)补钾,

(4)减少脂肪,

(5)戒烟限酒,

(6)增加运动,

(7)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态平衡,

(8)必要时补充叶酸。

2.降压治疗的对象:

高血压2级以上;合并糖尿病,或者已有靶器官损害或并发症的;改善生活仍未控制血压者。

3.血压控制目标:

一般人/90mmHg;糖尿病、慢性肾病、心衰或病情稳定的冠心病/80mmHg;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控制收缩压mmHg。

4.降压药原则:

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用药及个体化。

5.药物选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rdnpn.com/dmyhyw/15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