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主动脉硬化 > 动脉硬化用药 > 从中医血脉理论浅谈对动脉硬化的认识

从中医血脉理论浅谈对动脉硬化的认识



白癜风哪家医院看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摘要:通过对血脉的生理功能和血脉病的阐述,发现在动脉硬化病理变化过程中,血脉的气血阴阳失调和各种病理因素的聚集凝结,恰与西医学理论中动脉的退行性与增生性病变达到一定程度的契合,可为中西医结合认识与治疗动脉硬化提供新的视角。关键词:血脉理论;动脉硬化作者简介:赵恒懿主治医师山医院心病科专业擅长:心病科常见病、多发病。西医学认为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狭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的总称,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层钙化和小动脉硬化3种。中医学中虽然没有“动脉硬化”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的“胸痹”、“心痛”、“真心痛”、“中风”、“痰饮”、“脱疽”等范畴[1]。关于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与理法方药近年来百家争鸣,莫衷一是,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和标准,仅关于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就有“痰浊致病说”、“血瘀致病说”、“痰瘀互结说”、“浊邪致病说”、“毒邪致病说”、“火热致病说”、“营卫失调说”等,兹不揣浅陋,谨从“血脉理论”方面,浅谈对“动脉硬化”的中医认识。一、血脉的生理功能血脉是一个涵盖气血经络的整体系统,是运行气血的通道,血、脉相关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中医学血脉理论。血是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决气》篇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液生成之后,注于脉中,循环运行于周身,起滋润濡养作用[2]。脉是奇恒之腑之一,《素问·脉要精微论篇》:“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藏血液,主藏,亦有泄血中浊气的作用。脉通过“藏泻”的功能,可以调节血容量、血液浓度。现代研究证明,血管的生理功能不仅仅是流通血液,更重要的是能主动调节血压和血流量。特别是动脉血管具有良好光滑的内膜和富有弹性的既能快速收缩、又能及时舒张的中层,这些结构保证了组织器官能够及时得到充分的血氧供应[3]。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对脉的运用,如果单独论及“脉”字,极少情况是指经脉,大多数所代表的是血脉或脉象。可以说,中医学己认识到血脉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结构系统[4]。心与血脉密不可分,《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平人气象论》亦云:“心藏血脉之气”,“心主血脉”是心脏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心主血脉”的理论前贤探讨颇多,其涵盖了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理论。其主要包括“心主血”和“心主脉”两部分[5],心主血的功能主要体现于心气对血液运行的推动和调控作用,心气充沛,心阳心阴协调配合,血液则有序地输布全身,发挥其濡养和化神作用。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心、血、脉三者息息相关,协调配合,脉为心体,血为心用,而心在整个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6]。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任一环节的异常都会导致血流不畅,乃至血栓形成[7]。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心脏、血管和血细胞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自分泌和旁分泌器官,可以产生及分泌几十种生物活性物质,其分泌及代谢异常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8]。营、卫、宗气与血脉亦有密切关系,“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营卫和谐才能维持血脉条畅。同时,血脉的功能正常也是维持营卫和谐的基本条件。其中,营气主要卫护血脉,保持脉络之血正常运行。《素问·痹论》云:“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9];宗气主司心搏之发生、节律与持续及血脉之通利。《灵枢·邪客》指出:“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宗气充沛,贯心脉,祛贼风虚邪,保证血脉正常的生理功能[10]。所谓血脉病[11]是指气血运行发生异常,进而出现脉中血液运行阻滞、血脉闭塞引起一系列疾病的总称。广义上讲现代医学血管性疾病属于血脉病范畴,血管性疾病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病、肾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等。这类疾病均是供应上述脏器的血管发生了硬化和局部阻塞而导致心脏或大脑器官病变。以西医学角度分析动脉硬化是血管性疾病的核心问题,所以从狭义上讲动脉硬化性疾病从属于血脉病,其病机演变规律与血脉病的病机演变应一致。二、气血阴阳失调随着年龄的增长,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血脉自身的气血阴阳失调造成血脉不利,正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血滞不运则脉涩不利,“血滞不运”指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导致血液功能改变。导致“血滞不运”的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和获得性危险因素,前者包括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后者包括吸烟、手术、肿瘤、制动、妊娠等等,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淤滞和血管壁损伤,促使血栓形成,即“脉涩不利”的形成[3]。从脏象角度看,肾为先天之本,而肾中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四肢百骸、脏腑脉络功能活动的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内经》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人到中年,阴气自半,肾精渐竭,精血亏少,先天之肾气衰竭,心肾相交,心本乎肾,肾虚则心失其资助温养,心肾不足则运血无力,脉络不和;脾为后天之本,脾胃是化生水谷精微的主要脏腑,血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来,中年向老,脏阴不足,脾虚气弱则脾运不健,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血脉得不到精微化生的气血营润则脉络不荣;同时,“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若水不涵木,肝失疏泄,木不疏土,脾失健运,无法使其内气血通流畅达则血脉不畅。总之,血脉气血阴阳不调致血脉不利,脉络不和不荣不畅,则血脉病由生。西医学认为,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硬化的起始环节和关键环节[12],其与血管中产生的内皮素、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祖细胞的改变密切相关,各种危险因素如脂质代谢异常、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而使血管发生退行性改变,发生动脉硬化,与上述中医学中认为的血脉气血阴阳失调,二者皆是各种危险原因导致血管或血脉本身发生病变。三、病理因素积聚1.浊脂血中脂质为水谷精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需。当脾胃功能正常时,食入的各种营养物质,经过胃的受纳,脾的运化和升清降浊,其中精微部分被人体所利用,糟粕排出体外,即使食入多余的食物,也可以转化或排出体外,而不至在体内留存。如果脾虚受损,运化失职,分清泌浊功能失常,使得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地被人体利用,也不能将多余脂质排泄。多余的脂质变生“浊脂”[13]积存在血脉之中。如果血中浊脂积留过久则变生痰浊、血瘀,痰瘀互结阻隔脉道,日久导致血脉病的发生[14]。2.痰血脉中痰浊之所凝结,饮食不节、多逸过劳为其外因,但与脾胃运化失常的内因密切相关。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及水湿,《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说明人体膏脂来源于水谷,随津液而敷布代谢。《景岳全书》曰:“人之多痰,悉内中虚使然。”《医宗必读》谓:“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脾失健运,清浊升降失司,水液内停,膏脂虽为正常营养物质,但过剩则为害,酿生痰湿,聚留于体内,浸入血液,阻滞壅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痰瘀互结,痹阻脉道[15];后天脾胃须在肝气正常、疏泄有序的基础上,其气机才能升降协调,以完成对水谷精微和水湿的吸收和转运。若肝失疏泄,肝气犯脾,可致脾失运化而成痰湿;肾中精气是肝、脾等其他脏腑功能活动的基础,肾阳不足,则开合失调,水液输布排泄紊乱;肾阴不足,虚火灼伤津液凝而成痰,结于脉道,而使脉道痹阻不通[16]。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痰浊”多反映西医学的高脂血症和高凝状态[17]。而高血脂和高凝状态正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主要的危险因素。更为重要的是,痰湿阻滞经络,则血液运行迟缓涩滞或痰浊留聚血脉,致血液污秽而为瘀血。3.瘀“瘀”可分为血瘀和瘀血两种病症类型。其中血瘀是指血液循行速度缓慢迟滞,日久侵入营血,阻塞脉络;而瘀血则多指离经的血液。肝主疏泄全身气机以利气血津液运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日久肝气郁结,血行不畅,瘀血凝于血管壁,阻痹气血运行,影响血脉而发病;人近老年,五脏皆衰,肾精渐竭,精血亏少,血脉不利,血行滞缓而为瘀,瘀血着于血脉,阻于脉道发病。《血证论》曰:“瘀血既久,亦可化为痰水”,《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云:“血不利为水,水聚则成痰”,瘀阻气滞,水津失布,聚而为痰,痰阻气机,血行不畅,滞而成瘀,痰瘀胶结,留于血脉,脉道狭窄,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正如《丹溪心法》云:“痰夹瘀血、遂成窠囊”[18]。4.毒中医所谓之“毒”,既是导致疾病产生的病因,也可以作为病理产物而单独存在。《金匮要略·心典》日:“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毒邪可单独致病,也可与火、痰、瘀等组成不同的复合形式,毒邪内伏,可致营卫失和,气血亏损,脏腑衰败,外来之毒或体内原有内毒作用于机体,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不能正常分布代谢而滞留体内,凝聚而成痰饮;津液受热毒煎熬成痰;毒邪煎熬熏蒸血液,血凝成瘀;毒邪伤络,血溢成瘀;毒邪伤津耗阴,阴伤血滞为瘀;总之,毒奎气机,血脉凝滞[19],而发为本病。西医学认为,血管内皮损伤后,各种粘附分子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产生过量的细胞外基质,导致纤维组织增生,加上血液中脂蛋白与血小板等各种物质的聚集,最终形成斑块或血栓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学机制[20],这种血管增生性改变与中医学认为的脉道中各种病理因素的聚集,二者皆是血管或血脉外病理因素的积聚。综上所述,中医理论认为,动脉硬化可从属于血脉病范畴,而血脉病发病以脾、肝、肾三脏虚损、气血阴阳失调为根本,以脂质运化失常为病理基础,以痰、瘀、毒为关键病理因素,浊脂积留,生痰化瘀,可交互为患;痰借血体,血借痰凝,胶结血脉,是其发病的基本规律,从血脉的气血阴阳失调,到脉道中各种病理因素的聚集凝结,恰与西医学理论中动脉的退行性与增生性病变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契合,可从这方面发掘中西医学的共通点,进一步做到中西医结合治疗动脉硬化。参考文献:[1]彭磊,姚淮芳.从“痰瘀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J].黑龙江中医药(4):10-11.[2]张蕾,郭劲鹏,王清海.论中医血脉理论的临床意义[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4(5):-.[3]刘宏飞.“心主血脉"临床浅识[J].浙江中医杂志,47(1O):-.[4]李晓君.论经络与血脉的源流异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9(6):6-10.[5]张楠.“心主血脉"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10(5):-.[6]章薇.心主血脉的内涵考释[J].中华中医药学刊,,22(2):-.[7]黄烨,殷惠军,陈可冀,等.心主血脉与血栓前状态[J].中华中医药杂志,,26(4):.[8]FalkE.Pathogenesisofatherosclerosis[J].JAmCollCardiol,,47(Suppl8):7-l2.[9]臧运华,高向慧,曹晓岚.从中西医结合角度论营卫失调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7(6):-.[10]孙学刚,赵益业,蔡宇,等.动脉粥样硬化潜证的气虚血瘀病机探析[J].山东中医杂志,25(8):-.[11]杨关林,张哲,张会永,等.血脉病探要[J].辽宁中医杂志,,25(11):.[12]王倩,汪海.调节内皮细胞功能的新化合物哌芳安他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8(4):~.[13]张哲,杨关林,陈民,等.小议浊脂[J].辽宁中医杂志,,35(3):.[14]李思琦,杨关林,张会永.血脉病病机探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3(5)35-36.[15]杨怡玲,杨志蓉,等.动脉粥样硬化与痰证之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导报,,13(3):15-17.[16]朱红俊,陆曙.动脉粥样硬化之热浊肾虚病机浅析[J].时珍国医国药,,20(6):-.[17]王听,杨关林.化瘀祛痰颗粒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3例[J].辽宁中医杂志.,23(4):.[18]李洁.从瘀论治颈动脉粥样硬化[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11(12):3-4.[19]于俊生,王砚琳.痰瘀毒相关论[J].山东中医杂志,2OOO,19(6):-.[20]高秀梅,张伯礼.丹参及提取物对心血管系统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19(1):74~76.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rdnpn.com/dmyhyw/155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